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深圳华科大研究院华和心理成瘾医学研究所所长 何日辉

 

德国之翼航空客机A320坠机事件原因现在基本尘埃落定。据新华社消息,36日,负责调查坠机事件的法国国家民航安全调查分析局发布初步调查报告确认,坠毁客机副驾驶卢比茨“故意”改变自动驾驶模式下的飞机巡航高度设定,导致飞机加速下降直至坠毁(德翼客机失事调查结果:副驾驶曾演练操控飞机下降 http://www.guancha.cn/europe/2015_05_07_318662.shtml)。结合以前的调查报道可以证实是副驾驶员卢比茨蓄意驾机坠山(第二黑匣数据证实副驾驶员“故意”操控飞机下降;http://news.sina.com.cn/w/2015-04-03/190231680279.shtml;德翼副驾驶曾研究自杀方式和驾驶舱门坠机恐有预谋http://news.sina.com.cn/w/p/2015-04-03/111131678917.shtml)。从去年的MH370失联开始,估计全世界的人们听到飞机失事的报道不亚于惊弓之鸟,而德国之翼航空公司副飞行员卢比茨蓄意坠机事件更让人无比震惊,我也是其中一位。而当我看到副驾驶故意驾机撞山 曾患抑郁症http://www.guancha.cn/europe/2015_03_27_313834.shtml)的新闻标题时,马上意识到:在“抑郁症开始逐步被社会理解的今天,这次在全球引起极大反响的坠机事件,如果处理或传播不得当,会引发社会大众甚至包括国家有关部门比如交通运输部对抑郁症患者的歧视,“抑郁症将再次被严重污名化!从后续的系列媒体报道如徳翼航空副驾驶前女友:他曾说‘做件震惊整个行业的事’(http://www.guancha.cn/europe/2015_03_28_314023.shtml),细看他女友提供的信息,基本可以确定,卢比茨患的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更全面的表述也许是:卢比茨患有抑郁症合并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让其作出蓄意坠机的决定和行动,而抑郁症则促使他下决心与乘客一起赴黄泉。与此相类似的挪威杀人魔布雷维克则属于单纯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没有抑郁症,所以他在屠杀众多无辜的群众包括学生后,却想尽办法逃命。

有人怀疑他的宗教背景,甚至认为可能与恐怖主义有关,但法国检方拒绝透露卢比茨的详细宗教背景,同时表示,此前未获得卢比茨与恐怖主义或极端主义有联系的信息,后续也没有此方面的信心因此,就目前信息来看,由于宗教信仰或恐怖主义而实施蓄意驾机撞山的可能性基本上被排除。而且,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即使卢比茨受极端宗教信仰或者恐怖主义洗脑而实施此次行为,他也已经成为一个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者!

所以,非常有必要从精神医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对卢比茨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对社会危害极大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在防止污名化抑郁症的同时,让社会和政府更加重视反社会型等人格障碍此种疾病,提出有针对性防治措施,并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提出如何防止孩子患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具体方法,这将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一、抑郁症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区别                                    

首先,单纯抑郁症的患者不会危害社会,反而是攻击自身,比如自杀。通常所说的抑郁症从精神医学的角度属于抑郁障碍中的抑郁发作,是以抑郁为特征的疾病状态,其特点为: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其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多曾有自杀行为或强烈地自杀念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单纯的抑郁症是对自我的攻击,是潜意识层面负性情绪驱动下的单向思维导致的恶性循环的结果,而这种核心负性情绪是抑郁,也有焦虑,单向思维的内容也多数是一种不断的自我否定,比如自己怎么这么笨?我这样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不如死了算了,这样就可以不用拖累家人了等等,一般不会有对社会的愤怒,更不会有对社会的攻击等思维内容。一般而言,单纯抑郁症患者遇到社会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时,也往往解释为自己的懦弱和无能,核心还是自我否定。当然,我们经常看到患产后抑郁症的产妇抱着婴儿或幼儿自杀的新闻(产妇疑患产后抑郁症杀死八月大儿子后割喉自杀http://union.china.com.cn/csdt/txt/2015-03/13/content_7744489.htm),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是一种扩大性自杀,不是他杀。因为,产妇往往会觉得自己离开世界后,自己幼小的孩子留在这个世界上会受苦受累,所以,带着孩子一起离开这个世界,让孩子也获得解脱。这种心理的本质是对孩子的爱,问题在于,这是一种盲目的爱!作为母亲没有意识到她没有权力为幼小的孩子做选择!另外,所谓的微笑型抑郁症其实是抑郁症患者的一种伪装,试图通过伪装成具有开朗乐观性格的人来掩饰内心深处的自卑和压抑,这也是一种心理防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伪装客观上又加大了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压力,而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患者会突然自杀,而周围的人则会感到不可思议。微博直播自杀的抑郁症女孩赛娜患的就是典型的“微笑型抑郁症”(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3-03/04/content_18890753.htm)。

其次,一部分抑郁症患者在常年患病后,有可能患上危害他人的人格改变,多数是偏执型人格改变,如有伤害他人的行为是有明确指向性的,鲜有无明确指向性的反社会型人格改变。偏执型人格改变表现为性格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心胸狭隘,易记仇,好嫉妒,容易将他人的好意理解为坏意。这与抑郁症患者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由于抑郁症患者的不断自我否定,自信心受到极大打击,会变得特别在意他人的态度和评价,甚至将他人无意中的行为理解为对自己的嘲笑和鄙视等,在这个过程中性格变得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和固执等,由于伤害自己的人会不断刺激患者在潜意识层面的负性情绪条件反应,所以印象极为深刻,甚至会产生报复的心理,但是这种报复心理是由明确地指向,只针对伤害他的人或者患者认为伤害他的人。我接触到的典型例子如我们参与救治过被誉为中国反抑郁症歧视第一人的袁毅鹏。袁毅鹏武大研究生毕业后进入IBM工作后一年患上抑郁症,就诊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通过服用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症状很快消失,达到临床治愈的标准。但他回到原公司后,遇到一系列不公平的对待,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打击。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袁毅鹏曾经多次自杀,但他对于IBM中处理此事的几位主管的愤怒不断积累,因为他认为这几位主管处理不公,甚至打击报复他。所以,袁毅鹏曾经产生过报复他们的心理,并逐渐出现偏执型人格改变,虽然在包括我们在内的社会上热心人士的救治和帮助他,他的抑郁症曾经达到临床治愈的地步,但是这种人格改变导致他的病情不断反复,而他又不愿意接受此方面的心理干预,这对于他的康复而言是一个难点,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多关心他,让他不断感受到这种关心和帮助,偏执型人格改变就会有所恢复,必要的时候再辅助以高效的心理干预,快速建立积极的人格特质,从而真正防止他的抑郁症复发。

因此,单纯抑郁症患者是不会危害社会的,即使抑郁症继发人格改变,一般而言,危害的对象也是有明确指向性的,只危害伤害过患者的人或者患者认为伤害过他的人,一般不会危害无辜的群众

那么,为何德国之翼航空公司副飞行员卢比茨会蓄意驾机撞毁自杀的同时伤害无辜的乘客?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呼吸平稳,没有丝毫的慌乱或恐惧?而根据多方面的权威信息,其患抑郁症是客观事实。根据卢比茨前女友哥德巴赫及相关朋友提供的信息(德翼航空副驾驶被曝是控制狂女友穿什么都要管http://news.hainan.net/guonei/guoneiliebiao/2015/03/31/2316273.shtml):卢比茨行为古怪,情绪不稳定,他(卢比茨)给她(哥德巴赫)提要求,该穿什么,能和哪些男性说话,甚至裙子的长短,他是最高级别的控制狂,哥德巴赫担心自身安危,离开了他。结合卢比茨蓄意驾机坠山的事实和最终时刻的表现,从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只有一种可能性,卢比茨患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类似于挪威杀人魔布雷维克,面对自己杀害77人的行为不但没有任何悔意,反而声称,对自己无法杀死更多人感到遗憾。而其抑郁症极有可能是继发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换句话讲,卢比茨患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先,在面对社会、工作和自我伪装的叠加性压力后,导致精神崩溃,患上抑郁症。卢比茨周密计划驾机撞山机毁人亡,是由于其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驱使,而自己也一起陪葬,是因为抑郁症。挪威杀人魔布雷维克则没有患抑郁症,所以在周密计划杀害众多无辜者后,他会设法逃脱。

二、人格障碍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及特征

人格障碍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何特征?为何敢确定卢比茨和布雷维克属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对于多数从事精神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士来说,缺乏深入理解,更不用说大众。在审判挪威杀人魔布雷维克时,心理专家和精神科专家就曾经产生分歧,第一次两名精神病专家诊断其为“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认为需要接受药物治疗,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在挪威一度引起轩然大波;后来三名心理专家和一名精神科专家再次会诊,排除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专家鉴定挪威“冷血杀手”布雷维克未患精神病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1-05/3581235.shtml最后综合多方面意见诊断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认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人格障碍尤其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虽然大众对“人格障碍”比较陌生,但这种疾病并非罕见,有资料显示国内发病率高达5%-10%。国外发病率也很高,比如2001~2002年美国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National Epidemiologic Survey on Alcohol and Related Conditions, NESARC),调查结果公布在《临床精神病学杂志》上,按照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DSM-IV),根据这次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估计有3080万美国成人(占总人口14.8%)至少患有一种以上人格障碍疾病,其中大概有760万人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且男性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发病率高于女性。 

那么,何谓“人格障碍”?让我们看一下CCMD3(中国精神心理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关于“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慢性酒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症状标准】 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1项:

1  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形象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  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

3  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4  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严重标准】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其他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2年。

【排除标准】人格特征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般来说,人格障碍者具有以下三大典型特征:一是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痛苦冷漠、无所谓;二是为人处事方式与社会公认规范格格不入,甚至非常残忍,不为常人所理解;三是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在自己受挫时只会把一切归罪于他人或外部环境——这种完全的外归因也是人格障碍产生的心理根源。有人用残酷的原因是要转嫁自己的痛苦来解释人格障碍者的残酷等性格特征,貌似有一定道理,但是没有说道更核心的原因,因为这种心理也是幼时形成的,而幼时形成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缺乏自我反省能力的外归因。而且这种单向负性导向的思维模式会引起负面情绪的累积和放大,加上认知上的“以偏概全”和“灾难化倾向”等,会不断强化潜意识层面负面情绪驱动下单向思维导致的恶性循环,最终超过其承受能力而精神崩溃,出现继发性抑郁症。而一些偶然事件则加速了这种崩溃的发生,导致患者做出丧失理智的行为。

人格障碍分类多达10多种,既有对他人无生命威胁的类似于凤姐这种自恋型人格障碍,也有对社会危害较大的人格障碍,最常见的是三种:反社会型、冲动型或偏执型人格障碍。

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affectionless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社会性病态(sociopathy),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并不罕见,在我们国家,一些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伤害众多无辜者的犯罪者多数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比如厦门公交车纵火案的陈水总;劫杀一对情侣并枪杀2名警察,被捕时面对微笑的浙江男子胡益华;还有震惊全国的山东招远涉邪教“全能神教”故意杀人案的犯罪者张立冬等人,他们面对审判时也是微笑,没有丝毫悔意。而他们的表现,尤其是其行为的残忍,以及面对受伤害者和社会时的蔑视式的微笑,给社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至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根据DSM-4(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如果一个人拥有下面7个特征里的3个或3个以上特征,那么这个人在临床上就足以被诊断为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1、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2、惯于欺骗和操纵他人

3、易冲动,无法事先计划

4、易怒,对他人具有攻击性

5、毫不顾及自己或他人的安危

6、总是不负责任

7、在伤害、虐待他人或是偷他人的东西之后不会感到悔恨

有学者将以上7条概括为七无,即无社会责任感、无道德观念、无恐惧心理、无罪恶感、无自制力、无真实或真正情感、无悔改心。
    按照七无标准看,根据卢比茨的行为和目前透露出来的一些信息,比如其女友反应:
卢比茨是一个精神饱受折磨、性格古怪的人,善于隐藏内心阴暗的想法的人,卢比茨基本属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至少他无恐惧心理、无罪恶感、无悔改心(驾机撞山时呼吸平稳,非常冷静,没有丝毫恐惧、罪恶感和悔改心),甚至也无真实或真正情感。

美国精神病学家Cleckley用了一生时间研究反社会人格,最后将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特征归纳为以下16条:
1.表面迷人和良好的智力。
2.没有妄想或其他荒谬的
思维障碍
3.没有其他精神病、
神经症的症状。
4.不可靠,没有责任感。
5.不真实、不忠诚。
6.没有悔过或自责的心理。
7
反社会行为缺乏充分的动机。
8
判断力差,不能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9.病理性自我中心和不能真正地爱和依恋别人。
10.缺乏主要的
情感反应
11.缺乏洞察力。
12.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中不协调。
13.无论是否饮过酒,都出现古怪而令人讨厌的行为。
14.很少有自杀行为。
15.轻浮而不正当的性生活。
16.对生活没有计划和长远打算。

16条特征被称为“Cleckley标准,被奉为诊断反社会人格的权威,按照这一标准,卢比茨属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但并非典型,例如目前所知,他没有轻浮而不正当的性生活;与周围包括同事的关系良好(但现在来看,这是一种伪装)。一般而言,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超不过1年,而卢比茨与其前女友有过维持7年的亲密关系。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有非凡魅力并善于伪装,这部分解释了卢比茨在邻居、同事和朋友们中的良好形象。而卢比茨在患继发性抑郁症后,为了能够继续飞行,以实施他罪恶的驾机撞山计划,他采用的方式就是伪装成一个正常的人,甚至有些过度,这麻痹了周围的邻居,更麻痹了他的同事和航空公司负责心理评估的人员,这客观上增大了他的心理压力,也可能导致他提前了他的罪恶计划。有人可能会表达疑问:卢比茨和布雷维克等若属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那是否意味着他们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你是否是在为他们推卸责任找借口?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通常知道的精神病人在发病期间杀人不用偿命的常识,实际上时指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通俗地说,就是没有自知力,也就是说患者本人并不清楚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而这种伤害往往是突然性发病之后实施的,无计划性。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不同,他们在实施犯罪计划时,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行动准备,甚至进行所谓的踩点。换句话讲,他们对于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是非常清楚的,而且准备的目的就是要一次性成功,受到伤害的人越多越好,越严重越好,这样才能达到其造成轰动效应的目的!也就是说,他们是有自知力的,自然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且人格障碍者缺乏同理心,所以对于受伤害者的痛苦是非常茫然的,甚至以此为乐的。当然,这也反映出现有精神心理评估的局限性。

三、人格障碍的形成过程:

既然人格障碍尤其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对社会危害如此之大,那么这种疾病是如何形成的呢?由于现在掌握的信息不完整,尤其是缺乏卢比茨小时候的详细成长经历和行为表现,因此现在还无法深入去分析卢比茨患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原因。但从厦门公交车纵火案的犯罪者陈水总的成长经历,可以大致看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形成过程。

       人格障碍包括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不是天生的,通常开始于儿童晚期或青春期,而且是多因素累积合力导致的。内心自卑和面对挫折时的外归因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形成的最关键因素,而这两个最关键的因素往往是在幼时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根据媒体报道来看,陈水总一家人曾经下过乡,返城后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一直非常窘迫。由于现在社会多数人以金钱和社会地位作为成功判断标准,陈水总很容易因家庭拮据而感到内心自卑。要掩饰甚至克服内心深处的自卑,内心的自我封闭和(或)对外界的攻击就成了主要手段。所以,陈水总与邻居经常发生冲突,邻里关系很差,就可以理解了。而福建地区重商不重学,陈水总没有经商的资本和情商,小学文化的他又缺乏谋生的技能,在回到城市后,很难适应这个社会。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社会适应不良,在现实生活中也会不断受挫,受挫后外归因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他将所有的责任推卸给外人甚至社会,而缺乏自我反省,如此在潜意识层面形成一个负性情绪驱动下单向思维导致的恶性循环:“现实生活受挫情绪低落或烦躁归结为社会的不公平和政府的不作为甚至灾难化导致情绪更加负面—更加强化对社会和政府的愤怒更难适应社会继续不断受挫情绪更加低落或烦躁”,如此不断循环,最后导致其做出杀人的计划并冷静地实施。而媒体报道政府曾经帮助他修缮房屋,但外归因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不会认为这是帮助,可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这一方面导致他无法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不能提升自己,也不会从他人的帮助中感受到温暖,另外也导致他对外界和社会不断产生抱怨、愤怒等负性情绪,这种负性情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断累积,他内心就像充满负性情绪的气球在不断膨胀。还有一点,他的内心压力和负性情绪缺乏释放渠道。家庭没有轻松活跃的氛围,而其缺乏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缺乏真正的朋友,这导致他的压力和负性情绪不容易释放。

更不幸的是,陈水总在办理社保过程中,警察当初为其户口迁移的过程中的失误导致其不断游走于政府各个部门之间,有关办事人员和部门的可能存在的推诿,对陈水总而言都是一次刺激,最终这根稻草压死了他,造成其内心的崩溃,陷入绝望中,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或许陈水总的邻居或者居委会再多关心他一些,他会感受到一点儿温暖;或许当初的警察办理户口迁移时没有出差错,他顺利办到社保,活下去的勇气也会多一些;或许接待他的办事人员更人性化一些,他熬过办理社保手续的这段日子,虽然窘迫,但也会安然地度过一生……可惜没有“或许”。

四、患有反社会型等人格障碍的职业驾驶员的危害:

既然反社会型等人格障碍的危害如此之大,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精神心理评估筛查出来,避免他们从事驾驭公共交通工具等职业?有人可能说,这侵犯了人权。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乘坐的飞机或战斗机飞行员、高铁或火车的驾驶员、大巴、公交车或出租车的司机等职业驾驶员是反社会型、偏执型或冲动型人格障碍的时候,我们的生命随时可能被蓄意谋杀,这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已经比比皆是,只不过很少有人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并进行深度解读而已。
  
1994821日,摩洛哥一架民航班机坠毁,造成40名乘客和3名机组人员遇难。摩洛哥交通部发表公报说,这起空难是机长尤尼斯·哈亚提蓄意自杀所致。

19971219日,新加坡胜安航空公司185航班坠入河中,机上104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调查认定,很可能是机长蓄意操控飞机坠毁。

19991031日,埃及航空公司990航班从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起飞后不久坠入大西洋,机上217人全部遇难。美国有关机构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可能是由飞机副驾驶的“自杀性行为”造成的。

20131129日,莫桑比克航空公司一架飞往安哥拉的客机在纳米比亚北部丛林坠毁。机上27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无一生还,其中包括一名中国公民。同年1221日莫桑比克民航协会公布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空难系由机长主观意图造成,飞机不存在任何机械故障。

最近一次则是去年的马航MH370事件(这场事故造成的创伤包括家属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至今没有愈合),尽管仍旧没有直接证据,但并不排除机长把副驾驶支开蓄意自杀的可能性。

其实,不仅仅是飞行员,其他掌握着大众生命的职业驾驶员,如火车司机、公交车司机及校车司机等,也有类似的问题。

2009年惠州发生的震惊全国的“6.23”疯狂大巴事件,公交车司机李国清因不满临时顶班,驾驶889路公交车连撞至少二十八台车辆和自行车,造成了四人死亡,十人受伤重大交通事故。据他的同事反映,李国清平时开车比较猛,常喝酒,性格内向,脾气很暴,偶尔会和同事起摩擦,经常有人投诉他(http://news.163.com/09/0625/07/5CKUOIN100011229.html),根据这些信息,李国清很有可能患有冲动型人格障碍。

五、现有针对飞行员进行精神心理评估手段的局限性:

既然如此,面对飞行员和公交车司机等掌握着大众性命的职业驾驶员,他们是否有反社会型等人格障碍,我们是否可以筛查出来?

这就涉及到现有精神心理评估的局限性,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因为,一方面,飞行员等职业驾驶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之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另外一方面,即使开始重视,但现有的精神心理评估手段并不足以及时发现他们是否患有精神障碍(专家评德翼客机后补救措施:心理测评难起效,http://news.jwb.com.cn/art/2015/3/29/art_250_5506850.html),比如微笑型抑郁症和人格障碍,即使发现,现有的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处理往往也无法彻底治愈。

实际上,国外航空公司都已经非常重视飞行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如按照德国之翼航空公司母公司汉莎航空公司首席执行官卡斯滕·施波尔的说法,卢比茨2008年开始在汉莎航空位于北部城市不来梅的训练中心接受飞行员培训,其间短暂休假数月,2012年完成训练。随后,卢比茨顺利通过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评估和测试,2013年9月正式被汉莎航空聘用。航空公司通过“非常、非常仔细”的选拔过程,尤其注重考查心理健康状况,才挑选出每架客机的飞行员。卢比茨拥有630小时飞行经验,且通过心理健康评估,本应是“百分之一百适宜执飞”的飞行员。而在我们国家,根据国家民航管理部门要求,飞行学员招募实行统一标准。除了身高体重视力这些客观指标外,心理素质的测评也非常重要。从2015年起,民航局要求各航空公司在招考过程中统一使用国家航天员及美国、欧洲现役飞行员心理健康评定选用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不过,咱们国家从今年开始才选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问卷,好险啊!

但为何德国严格按照国际水平的心理评估还是没有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这是否意味着即使我们国家现在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标准来进行心理评估,也不能完全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你我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好可怕!

问题的关键在于几点:1、精神医学的诊断至今是症状学诊断,缺乏统一客观的物理生化指标,而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隐瞒的,如卢比茨就很好地隐瞒了其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抑郁症;2、现有的心理评估主要包括精神心理专家面谈和心理测量两种手段。一般是先进行心理测量,然后根据结果进行面谈,尤其是测量结果显示有异常的时候。但是,心理测量或者测验多数属于自我测评,主观性很强,即使一些测量设计了测谎功能,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问卷,但是由于其题目是固定的,因此只要熟悉其题目内容,完全可以作假。即使是精神心理专家面谈,若当事人具有很强的伪装性,也不易发现。所以,现有的这种测验具有很大的漏洞。3、精神心理状态变化相对较快,现有的心理体检间隔时间较长,无法及时发现精神心理异常。4、部分负责评估的精神心理专家对于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经验不足。

 

出路在哪里?难道真像国外专家所说,我们就无能为力?当我们乘坐交通工具时,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上帝或者老天爷?

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只要我们足够重视,综合多方面的力量,整合现有的多学科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审批这些职业驾驶员资格的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驾驶员的精神心理健康,每年要定期进行至少两次专业的系统精神心理评估(俗称心理体检),尤其是要包括人格障碍的筛查。

六、针对职业驾驶员进行系统化精神心理评估排除人格障碍的建议:

如何解决?

根据我多年的精神科临床和心理干预经验,我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弥补上述措施的不足:

1、国家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职业驾驶员的心理健康评估,不仅是飞行员,还包括公交车司机、卡车司机、大巴司机、校车司机、火车司机和轮船司机等,对于参与评估的专家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尤其是关于人格障碍的识别。

2、在上述心理测量的基础上,加用一些较少使用的心理测量尤其是人格测量的问卷,甚至开发出专门的人格测量问卷,严格保密。

3、加强对职业驾驶员原生家庭情况的调查,包括其小时候的行为,更要针对其亲密伙伴,如恋人或者夫妻进行详细调查,多方面了解职业驾驶员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

4、如果情况允许,对每一个欲从事职业驾驶事业的人员尤其是飞行员进行神经生理测量和大脑功能状态评估,甚至可以研究通过功能磁共振(fMRI)等先进技术进行客观评估的标准。

5、加强对职业驾驶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化,通过让他们掌握高效的心理调整技术尽量减少情绪剧烈波动的可能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6、为职业驾驶员配备掌握高效心理干预技术的心理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心理体检,发现问题分级干预,必要时住院进行综合性治疗康复;平时组织职业驾驶员,通过运动、团体活动、家庭活动和互助小组等多种方式,减轻职业驾驶员的心理压力,将压力或矛盾及时化解。

其次,从更广的角度来说,需要动员全社会,防治人格障碍尤其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并考虑如何避免我们的孩子成为人格障碍患者?建议如下:

1、政府要高度重视大众的心理健康,并采取实质性措施。比如,借每年“精神卫生法”正式生效的纪念,从公务员和学校入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实效化,并对所有的公务员、教师和学生定期进行“心理体检”,在保密的前提下针对结果进行分级干预;引导企业和公司重视员工心理健康,实施EAP(员工心理援助计划),而对于严重违反“精神卫生法”实施双重标准的公司要严惩;督促医疗系统加大精神心理专业人士的培养,针对精神障碍患者推广高效人性化的综合性干预;大力加强基本医疗、社保和保障房等社会保障工作,尽快建立弱势群体的最后一道防线;大力推行社工工作,购买这些非政府组织的社区精神康复服务,防患于未然。

2、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要推广优质的家庭教育,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从心理的角度来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说的就是父母的教育、行为和塑造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重大影响。比如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不分是非,老怪孩子错,或都怪别人、宣扬以牙还牙,要引导孩子综合归因。也就是说,在遇到问题或挫折时,要引导孩子考虑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要学会自我反省,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从而不断提升。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嘛!另外,不要说“一定要怎样”(如“一定要考上大学”),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要学会积极引导,激发孩子内心的学习和上进的动力,否则一旦没做成就会给孩子带来极大挫败感,要倡导“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引导孩子接受现实,完全接纳自己,是建立自信的前提。此外,还应营造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穷人也有穷人的乐趣,鼓励孩子参与公益慈善等社区活动,加强同理心的塑造和社交能力的培养等。如此,可以避免自己的孩子成为人格障碍的患者。

3、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真正关心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化的工作。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要营造轻松活跃互爱的氛围;大力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和“三生教育”(生命、生活和生存教育)实效化,尤其是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需要大力推广,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积极面对挫折;配备心理咨询师,设置心理咨询室,推广高效地心理干预技术;针对教师和学生在保密的前提下定期进行“心理体检”,针对结果,分级干预,必要时转诊到实行高效地综合化人性化干预的医疗机构。

4、从医疗机构和大学来说,按照精神卫生法的要求,分别设立精神心理专科和心理学专业,大力培养精神心理专科医生和心理工作者;两类机构积极配合,必要时联合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社工组织和公益组织,针对具有心理问题者甚至精神障碍患者,分工合作,建立起一个精神卫生的防治网络,尤其是做好诊治、转诊和心理康复工作,而处于核心位置的医疗机构要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大力推广综合化人性化的高效干预措施,让求助者接受到有尊严的高效心理干预。

5、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各界都要重要心理健康,积极宣传引导大众正确看待精神障碍患者,反对歧视,关心爱护精神障碍患者,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人格障碍的患者,是不良家庭教育和社会问题的受害者。因此,面对这类人群,没必要人人自危,避而远之。现代心理学技术上的突破已经可以对人格障碍实施高效干预,问题在于人格障碍患者多数不愿意接受心理干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朋友、单位同事的在心理医生指导下的爱心关怀甚至比心理医生面对患者的干预可能更有效。比如少炫耀、多关心,把他拉入朋友圈一起交流。而社区的社工更是起到心理支持和帮助融入社会的独特作用。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我们不要抱着“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的心态,不要抱怨,不要成为愤青,因为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要积极从我做起,从自己的家庭做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了,整个社会就会慢慢和谐起来。否则我们每个人都是所谓社会问题的“帮凶”,最后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最后,作为一个从事多年精神科临床并具有丰富心理干预经验的大夫,我个人强烈呼吁: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在经历“长达27年的难产”后终于在201351日正式开始实施,法律的意义非常重大,但是关键要落实。法律中提到整个社会要关心精神障碍患者,不要歧视,更不能虐待他们,而且要保护他们的工作等权利。而据最近发表在《柳叶刀》的权威调查,国内精神障碍的发生率高达17.5%,也就是说6个人其中就有一个精神障碍患者!所以,这个问题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如果借着这次德国之翼飞行员卢比茨驾机蓄意撞山的悲剧事件,我们社会和政府真正开始重视社会大众尤其是职业驾驶员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借助于世界各国对此事件的高度关注,对飞行员等职业驾驶员实施最高标准的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真正按照精神卫生法的要求,关心并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推动优质家庭教育的推广,尽可能减少我们的孩子成为下一个精神障碍患者,那么这个社会最终会成为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作为一个精神心理领域的专业人士,我在尽自己的能力推动这个功德无量的事业。在此,我郑重呼吁: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的各位都是蝴蝶,请用爱心展开我们的翅膀,唤起充满爱的微风,并让这股微风吹进我们的家庭、单位和学校等社会各个角落,最终在整个社会形成充满爱和宽恕的飓风!最终实现充满爱和尊严的中国梦!

 

话题:



0

推荐

何日辉

何日辉

2篇文章 7年前更新

1973年生,山东青岛人,深圳华科大研究院“华和心理•成瘾医学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麻醉学硕士。“成瘾多维度快速治疗法”(又名“何式脱瘾法”)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催眠治疗师。 曾任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学科带头人兼青少年成瘾治疗中心主任6年。主要擅长各种成瘾性疾病、抑郁症和失眠症等精神障碍以及学习障碍的人性化系统化高效化干预,擅长学生高效学习能力的塑造。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2篇